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

誰的鄉愁,誰的家?從臺灣看現代中國與五千年文化傳承與創新

劉德華、梁朝偉可以是「香港之光」,
政治正確者也許說「中國之光」,
但,我說:『他們絕對不是「臺灣之光」。』
為何?人家身分證從頭到尾根本和「臺灣籍」沾不上邊,
換句話說,當臺灣執政者若想撿這些港/中
國際名人「尾刀」,那就只有建立在
「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。」時這個尾刀才會成立,
這同時也提醒了普羅大眾:國民兩黨雖口口聲聲表態
:「九二共識」、「保持現狀」,然而當這兩個臺灣最大朝野
政黨在舔食港/中留下的遺蜜時「政治就是高明的騙術」-
這兩黨用著話術將臺灣拉入中國的統轄之下。
這樣的狀況在近年美國職籃NBA「林書豪旋風」捲起時
更讓臺灣新世代見識到政客一貫的無恥醜態。






「兩蔣時代」對臺灣七零後的新生代也許是古老、久遠
的教科書裡「偉人故事」、是陌生而無感的,而號稱
悠久五千歷史的「中國文化」隨著蔣先生「轉進」到了臺灣,
因著蔣先生那至死遺憾的「中國夢」就此植栽、
潛伏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;
俗話:「外國月亮比較圓。」臺灣一路走來始終處在
「替人作嫁衣裳」的代工處境:
無論是高科技或者文化/次文化;
中華的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不否認,
日韓的動漫、電玩與電影等產業同樣早已將臺灣
遠遠甩在身後、看不見車尾燈;
新聞媒體老是報導臺灣寺廟、鄉鎮自我行銷觀光時
用《海棉寶寶》、《海賊王》和鋼鐵人、美國隊長
等一拖拉庫美國漫威英雄撐場,
而臺灣的原創「大嬸婆」卻只能淪為被漠視忽略的下場,
我不知道當臺灣遊客在參觀上述景點時內心做何感想?
這應該就跟「臺灣政府口口聲聲要完備健全的長照制度
卻又一邊引進外勞」的短線政策作風一般,
也跟數十年來臺灣戲劇頻道總懶得自製
而一味買進日韓中當紅戲劇一樣;政府官僚
在鼓勵官民營企業/組織創新、升級時
不但沒有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來扶植,
反而倒打這些本土企業一耙、
過著「現成房東」的安逸生活。






緊捉「臺灣文化源自於中國」、
「鄙棄中國就是背祖忘源」的「大中國論」
臺灣諸先進、前輩可否好好仔細看看自己腳下
所立足的這塊土地,然後想想:
自己可以為將來臺灣的世世代代創造出什麼值得珍存、
寫進教科書裡的有形或無形文化資財?
除了現有的民歌、黃春明的鄉土文學和新電影外。
老蔣當年喪心病狂、夢想反攻【中國】於是不思建設臺灣,
我想「繼承」老蔣這份遺志的人臺灣內部大有人在。
至於「「寫進」教科書的就是事實,
「事實」就該被寫進教科書」這樣的邏輯是否正確,
看過日本有關當局對「南京大屠殺」、
「慰安婦」一事的處理方式相信值得臺灣民眾思考。
「親近」在地歷史就非得排除「中國文化」?
拋棄「中國文化」才能正視/創造在地歷史?
我想這是國民兩黨一直帶著各自忠誠黨員、
選民在鑽的牛角尖,然而之於文化教育上
「中華文化」是否真的和「臺灣在地文化」相剋?
我想這是有疑義的,「文化」發展到最後極致
應該成為全人類資產(如莎士比亞的文學、貝多芬的音樂)
而非遭強硬貼上某國標籤、非得承認某國一些什麼
否則「不得食用」這樣荒謬的論點:
美國獨立自英國,難道美國想獨立就不能說英文、
說英文就不能獨立嗎?





我想臺灣部分為人師表者一直用著國家所授予的
「職業特權」想把國家幼苗帶向一個危險境地,
請問:【臺灣】除了【中國/中華】,
在人人說要「全球化」、「國際化」的當下
難道就只能有彼此?就像馬總統的「國際化」論點
最終也就是一個「親中搶GDP」的事實;
埃及、印度、羅馬的文化夠不夠悠久?
臺灣教科書一定要建立在「教中國的人文/歷史/地理」?
可不可以教授;埃及、印度、羅馬的文化?
至少他們不是口是心非、拿著飛彈瞄準臺灣的枕邊人,
這也才是真正的「國際觀」吧?






臺灣和中國在「馬關條約」、「國共內戰」下
定位始終矛盾與模糊,站在臺灣、活在臺灣
卻不了解「臺灣史」只是一心想著「祖國」中國;
讀的是少少的「臺灣」、多多的「中國」,
很難想像與中華文化同樣歷史淵源
深厚的日本、南韓學生是讀著「中國」的歷史、
地理和國文長大的,而如果他們的教科書不是這樣的,
那麼難道就是否定「中國文化」背後隱含的價值?
享受著民主自由臺灣所給予的各項福利制度
卻一味灌輸學子「中華文化」=「現在中國」=
「要擁抱中國、不可背叛」,
這樣的「習主席代言人」身份對臺灣來說
難道不是一種鄙視與利用?
如果說二戰結束後日本至今依舊存在著一股
不容安倍小覷的右翼勢力,
那麼臺灣有股力量一直在薪傳著蔣先生的「大中國夢」
也就不足為奇了,只是,往後五千年臺灣
難道還要跟現在一樣抱著《三國演義》、《紅樓夢》、
《西遊記》或李杜詩詞、崑曲、平劇來說嘴,
一樣還是沒有屬於自己、能讓自己驕傲的
「臺灣歷史」、「臺灣文化」,
還是一樣拿著「中國文化代言人」、
港中名人來往自己臉上貼金,
屆時,這樣的臺灣到底是一種驕傲還是悲哀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