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

街頭藝人

~當官僚一味「GDP」、「拼經濟」,
「掛一漏萬」普羅大眾在社福、
生活品質、身心健康等更多
生活因素裡付出了怎樣的代價? ~


[韓流之中與之後.]




基本上在排除善惡觀念後
我認為每個人在社會的組織
結構裡扮演著三種角色:
一.主角;二.配角或龍套;三.觀眾。
身為「當事人」,我們在幕後拉扯著

舞臺上無機質的偶身、藉由絲線
同時對外在世界與內在自我陳訴

完全版的「我的自傳」;
在父母手足、親朋好友間,

我們時而戲份吃重擔綱要角、
時而無關緊要地只是千百臨演裡的
一個背影-雖有參與卻可能陌生得
像個「路人甲」,主角、觀眾都忽略了
這角色的存在,甚至連你本人都將之
深藏內心深處的峽灣;
就像站在臺灣看世界,阿富汗戰爭、

韓國大選或安倍晉三回鍋之於「我」
也不過就是一場人間戲碼,深邃或者
輕浮得撼動不了「我的世界」-
彷彿一場電影部份高潮迭起也許
同時參雜平淡無奇的橋段,
在將睡半醒之際我們隨著觀眾
拍拍屁股起身、走人,出了戲院、
駐足街頭,繼續過著明天。
 




過份資本主義擴張的社會可能
陳述得更簡單些-就如
《上班族金太郎》裡提到的
耍猴戲的「弄猴人」與猴子本身;
意識到「日曆」、「手錶」或
「跨年煙火」對個人之意義的,
他們自然而然地佔據優勢、
以君臨天下之姿傲視著底下
那群嬉鬧或者幾隻特別自閉
的猴子-無所謂悲憫或特別厭惡,

只是盡本份的滿足圍觀群眾來賺取賞金。
而,猴子,無所謂傷心或者喜悅-

只因為『猴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
「猴子」的緣故吧?』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