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12日 星期二

人生不該是Cosplay!《 我是誰?如果有我,有幾個我?》&《人,為何而生,為何而活》

「活著無意義,死也並不美好,
這是作為現代人的一種內在悲劇精神,
他一方面企圖拒絕生之誘惑,
一方面又恐懼死亡。
於是,享樂是現代人唯一解除恐懼、
麻醉痛苦的良方,也是唯一
能逃脫精神壓力的最有效
而又最迅速的方法。
上帝早已死亡,禱詞是多餘的。」
陳鼓應與金溟若先生在
《論沙特的哲學與小說》
如此寫著。「生命的危機分」
以內在的焦慮與艱熬為出發點,
開始尋求救贖(不管是內在或外在)
諷刺的是,獲得救贖(修得學分)
的當下卻又淪為某種「人生課題」
的俘虜,又得馬不停蹄地再次
尋求救贖解藥;而做出選擇
結束生命的考生則永恆失去
重考的機會(死當)。
總結來說,那是一種在
「迷失自我」(拒絕無條件地
全方位接受社會傳統道德束縛)
與「重新定位自我」(喪失外界
規矩的憑依後,為「完全自由」
卻手足無措的心再尋找另一個
可能停泊的港口 )的反覆過程,
對於找不到正確答案
(有正確答案嗎?如果有,
那又是什麼?)的人們而言
也如同是場至死方休的生命試練。
存於外的誘惑和內心無法馴服的
千萬欲望彷若洪水猛獸就要
撕裂身軀、破殻而出。
懷著自以為是的勇氣逃離了B,

卻缺乏踏入A的堅毅...從此
殘存在兩者的灰色地帶;

生命不再似生命而只渾化為
無意志的漫長,初初能體會
這或許恰似地獄的現世淪迴,
於是精神如飛蛾──明知前方是燭、
毀滅之燄,但為求那一絲光明
也值得奮不顧身地殉道了。
 





卡內基說:人是來「體會人生」
而非「了解人生」;
《想通,就會成功》作者
荷登博則主張『人要對
「生命」、「人生本質」
徹底探索才能看見自己。』
熟是熟非?!
曾聽過「做出每個抉擇時,
無論你/妳是否意識到:
內心深處都有你自己的原因、
說法,」論調,但為何有時
人生路走一半我們就開始
覺得彷徨無助、甚至
自我懷疑與否定?
怎樣才算真正了解自己?
沒有徧離航道?
再者,又該如何於「生命夢想」
&「生存現實」間找到平衡點?
 
 
 
無論是窮極無聊或純為強說愁
之下的塗鴉都好;這只是個
人生命歷程裡的一個印記:
之於你或許就像昨夜一場
模糊的夢境,是無關現實痛癢的。
《我是誰?如果有我,有幾個我?》,
生而為人-到底是這個世界辜負了我,
或者是自我心靈上的墮落?
一直在追尋的是一個答案;
迫切的想知道:為何而生?
如何續生?壓力與苦惱,
在少年維特的年紀困惑我的
並不是青澀的愛戀裡的
悲歡離合,而是我在叩問
這個世界(或說造物主):
給我個任務、指明方向,
讓我好去完成、讓我自己覺得
「自己並沒有白走世間一遭,」;
本書作者把關於「人」這個
精神抽象卻又外在真實的
主題藉由生物學、腦部科學、
心理學的多方研究成果匯聚一堂,
企圖探究人類對於「我」的認知、
語言與思考、社會與個人在
各層面的關聯;每個章節以
各學界代表性人物生平為楔子
引領讀者一同探索關於
「我」的DNA發展史。
 
 
 
的確,我必須這麼的說;
以前我就認為每個單獨個體
就是一部自傳、小說或
劇本(就算同為一個家庭成員,
母親與女兒的腳本仍然有所歧異-
頂多只是其中部分章節有所交會;);
在街上停等紅燈時身旁的某人、
購物中心裡來往人潮他們的生活
都是一本書或是一齣八點檔,
只不過就像我所讀不完的館藏一般:
人生際遇裡「機率」地挑選了
這個對我重要、這個可以丟掉;
在磁碟重組、解除安裝程式和
清理資源回收筒間我們拼湊了
屬於自己的人生,換而言之
「我」是我的導演-
只是無法關機、重來。
 
 
一.積極性:該改變什麼?
做些什麼?
有些計畫在磋跎裡溺斃了,
當個人再回頭時只能為它
(自己)唱起輓歌;
「心動不如馬上行動」,
至少你做出了你的抉擇。
 
 
二.社會生活:曾經倔強地認為
「就算世界毀滅,我自己仍能勇敢、
單獨地活下去。」書中的
魯賓遜他在孤島的那幾年
到底算不算得上快樂?
擁有與失去、追求和崩盤,
得失之間該怎麼去計算?
國家若無情,是否我早它之前殘酷?
社會若冷漠,也許我正是堆砌
冰屋的一份子;改變該從哪開始?
心知肚明。
 
 
三.全神貫注:「活在當下」,
當年臺灣政壇上吳伯雄先生
的一句名言;自己常犯個毛病:
在與人實際交談、溝通時
經常因為急著想要陳述自己的意見
最後反而忽略了對方所要表達的,
形成只「溝」不「通」;
我到底是在尋求他人建議
或者只需要一個傾倒的垃圾桶
連我自己都搞糊塗了。
職場上自己常因工作時缺乏
專注力而犯下許多原本
可以避免的錯誤,下班回家後
才又自己一個人在那裏捶胸頓足,
阿嘸今嘛是哩演哪一齣?
該睡不睡、該吃不吃,
當整個生活規律亂了套時.
這個人生該怎麼整理?

 
 
 
四.切合實際的期待:
「想要嗎?爸爸買給你~~。」
現代社會理廠商對於消費行為
的病態刺激;[想要]、
[需要]和[必要]你是否能釐清?
『只要做自己能做的就夠了。』
韓片《醜女大翻身》裡
有這麼一句意味深長的經典台詞;
「比上不足,比下有餘」,
你不能期待一部車子會飛
(那是飛機的職責,);
相對的,如果一味比爛:
我的保時捷速度比腳踏車快了N倍,
那麼這個社會(個人人生)永遠就會
缺少一股自我鞭策與渴望進步的動力。
 
 
五.正面的思想:「正向思考」,
很熟嗎?沒錯,某陣子臺灣
非常流行的字眼;
要把一手爛牌打好,
前提是你必須「要想」:
《新不了情》裡袁詠儀
詮釋的人生經歷與現實新聞
報導裡的醫學實例或許
早已提供了解釋。
 
 
六.不過度追求快樂:
「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」,
國中有讀過吧?
過度的甜食容易引發蛀牙
與健康問題;耽溺於縱慾、
享樂主義裡固然迴避了
苦痛和掙扎,這樣的人生觀
對於個人是好、是壞?
有重新檢視的必要。
 
 
 
七.樂在工作:商業周刊上
曾刊載過一篇有關藝人
蔡依林的工作、生活態度,
當從社區大學成員口中
接觸到這個實例時
我是震撼與羨慕交錯著:
不論是蔡依林或其他能
樂在工作的個體,
或在職場上的壓力與逃避心態;
其實「工作」這個職業概念
到現在我還是把它當成
餬口飯吃的工具,從卡內基叢書
到賈伯斯生平(更多的字眼是
有關EQ、潛能開發與立志書籍、
談話性節目裡的來賓)我仍在
攀爬著人生的聖誕樹、拆封著
上面的禮物企求找到一個
可以讓我真正奉獻生命的所在。
以上七個標題是本書倒數
第二章作者所列舉的正向
心理學家研究結論。
 
 
在涵蓋著「善」、「正義」、
「生命」等多面向主題探討下,
作者猶如電影印地安那瓊斯般
的引領著我們逐步抽絲剝繭、
險度重關,至於最後會發現什麼-
你有你的劇本,恕我無法置言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《人,為何而生,為何而活》
如果是我,這本書的書名我會這樣下:
《人,為何而生?為何而活?》,
然而在《歌舞伎 風雲團十郎》
這個遊戲的經歷裡自己就曾說過:
『名字不重要,只是個代號罷了。』
再說這也不是本書的重點..............。
 
 
 
本書在1~73頁(第一部)間點出了
生處工商社會下,貧富不均、
窮忙族與過勞、居住正義等
議題裡的我們共通的煩惱,
標題如:[為什麼無論多麼痛苦,
也要活下去?]、[明確了人生目的,
一切都有了意義]、
[不知生命可貴,更不會尊重生命]、
[出售生命,換取想要的東西],
這些篇章裡的內容有些讓我
感同身受(我也是這樣的啊..),
部分則讓我對原本刻意迴避的
思維做一個徹底正視與反思:
到底活到了這把歲數,自己
都做了些什麼啊?!
慾望、浪費與消費,對抗、
逃避與盲目;這是個高學歷、
高迷失的時代,這或許也說明了
為何在層出不窮的社會案件裡
詐騙受害者、新興宗教的死忠
粉絲不乏由知名學府畢業的碩博士吧?

 
 
 
 
 
【瑰寶1949】

     心中的瑰寶是什麼?
 
 
 
 
關於第二部(占全書三分之二),
老實說經過第一部的感動與
洗禮後翻到這我在心理上的落差
非常之大:它是以日本佛教大師
親鸞聖人的宗教醒悟作為前面-
第一部所有問題的解答;
除了[宗教],在現實裡真的
沒有什麼「真理」可以
讓我們倚靠和依循*?
陷入人生苦海裡來的只有觀世音?
雖然佛教是我接觸最深的一門宗教,
然而我隱約感覺到在這之外
應該還有一條路-更符合個人
現實狀況的救贖;
是作為,不是文字;
是實際而非空幻,勉強這麼解釋
也可以-就像漫畫《神龍之謎》
第十集裡何布在聽聞泰朗王國
人民無助地祈禱情形後毅然轉身
所拋下的尖銳評語:「沒用的.....
我們向神祈許,不過是求個
心情平靜........』
在生之前,我的抉擇是什麼?
沒有人說清楚,卻盼望以肉身之時
甚至離世之後的救贖作為紅蘿蔔.........;
我不知道;或許這又是一個
信者恆信的無解習題。

 
 
*顏清標眼前膜拜的媽祖
與普羅大眾信仰的
媽祖有何不同?
「不可膜拜偶像。」
至少對於《聖經》上
所記載的這點
個人開始慢慢信仰。
 
 
 
 
§引述/參考圖片.資料來源§:
1.《我是誰?如果有我,有幾個我?》
(作者:理察.大衛.普列希特/啟示出版)。
 
 
2.《人,為何而生,為何而活》
(作者:高森顯徹.明橋大二.
伊藤健太郎/圓神出版)。
 
 
 
若有侵犯[智慧財產權]之處
懇請作者來信或留言告知,謝謝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